本品在105℃干燥2h后,定量鹽酸硫胺素(C12H17ClN4OS·HCl)的含量為98~102%。
1.性狀
本品為白色的微細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或稍有特異性臭氣①。
2.鑒定試驗
(1)取本品5mg,溶于0.5mol/L氫氧化鈉溶液5mL和鐵氰化鉀試液0.5mL的混合液中,加異丁醇5mL,用力振蕩2min,放置,溶液分為兩層,從上方用紫外線照射,從與照射方向成直角的位置觀察上層液的上部時,可見到藍紫色的熒光。此熒光在溶液變成酸性時消失,變為堿性時則再現②。
(2)本品的水溶液(1→50)加氯化汞試液產生白色,加碘液產生紅褐色,加碘化汞鉀試液帶黃白色,加苦味酸試液產生黃色沉淀或混濁③。
(3)取本品5mg,溶于醋酸鉛試液1mL和氫氧化鈉溶液(1→10)1mL的混合液中,溶液呈黃色,在水浴上加溫呈褐色,放置后,產生黑褐色的沉淀④。
(4)本品呈氯化物的常規鑒定試驗反應⑤。
3.純度試驗
(1)溶解性 將本品1g溶于水至10mL時,溶液顏色不應深于在0.05mol/L重鉻酸鉀溶液1.5mL中加水至100mL的溶液的顏色⑥。
(2)酸堿性 本品水溶液(1→100)的pH值應在2.7~3.4之間。
(3)硫酸鹽 取本品0.5g,進行硫酸鹽的常規試驗時,其量在0.005mol/L硫酸0.5mL對應量以下⑦。
(4)氫溴酸鹽 將本品7mg溶于0.1mL水中,取1滴放到小瓷皿上,加一滴熒光素試液,然后加冰醋酸及過氧化氫等容易混合液1滴,充分混合后,置于水浴上蒸發至干,殘渣不得呈現紅色⑧⑨。
4.干燥失重
本品在105℃干燥2h,失重必須在5%以下⑩。
5.強熱殘留物
本品的強熱殘留物必須在0.2%以下
。

6.定量法
本品在105℃干燥2h后,精確稱量約0.1g,溶于0.001mol/L鹽酸中至1000mL,取2mL加0.001mol/L鹽酸至100mL,此液分別加到A、B兩個帶塞的離心管中,每支加2mL,將標準鹽酸硫胺素溶液加到C、D兩個帶塞的離心管中,每支2mL。然后在A、B、C、D中分別加氯化鉀·鹽酸試液3mL。A及C管中分別加溴化氰試液3mL,振蕩混合后分別迅速加入氫氧化鈉溶液(3→10)2mL,混合振蕩,再準確地各加入異丁醇15mL,密封,用力混合振蕩2min。在B及D管中分別加氫氧化鈉溶液(3→10)2mL,溴化氰試液3mL,混合振蕩,再準確地各加入異丁醇15mL,密封,用力振蕩2min。把A、B、C、D管緩慢地分離2min后,將每管異丁醇層分別轉移到另外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地加入無水硫酸鈉1g,緩慢地振蕩混和,放置,取澄清的異丁醇層。在各異丁醇液的激發波長約370nm處,最大吸收峰的波長約440nm處,測定每管異丁醇層發出的熒光強度,分別以a、b、c、d代表其值,利用下式求出含量
。


注 解
①本品一般是單斜晶系的針狀或板狀結晶的α型,β型是斜方晶系的微細針狀晶,味苦,純品無臭,一般因含微量硫黃的分解產物有米糠臭氣。mp(分解)約248℃,干燥狀態在空氣中穩定,對熱穩定(約170℃),但易吸濕,長期保存時慢慢分解著色。在水溶液中,在pH2~4范圍內比較穩定,可是在堿性下不穩定。紫外線可使其分解。
本品1g可溶于1mL水中。在甲醇、乙醇、丙酮中對應其含水率溶解度增大。不溶于醋酸乙酯、丁醇、苯、氯仿中。
②是硫胺素特有的硫化物反應。在硫胺素中加入堿性鐵氰化鉀溶液產生熒光物質的硫胺熒(Thioohrome),此化合物溶于異丁醇層中。
③是根據氨基或者季銨鹽基生物堿類似的反應,可是在稀薄溶液中不明顯。
④調成堿性時,則噻唑壞斷裂,將從巰基脫下的S離子做為硫化鉛檢出。
⑤是鹽酸鹽的反應。
⑥檢驗呈色性不純物質的限量。FCC的規定也一樣。
⑦是合成反應過程中混入的不純物質,SO4允許限量是0.05%。
⑧檢驗反應中間體氫溴酸鹽。氫溴酸與過氧化氫反應,溴游離,遇熒光素,生成曙紅產生紅色。
⑨FCC中,有硝酸鹽的規定。關于溶液性質,硫酸鹽及氫溴酸鹽沒有規定。
⑩放置在空氣中吸收水分約變成4%。在FCC為5%以下(105℃,2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