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 78-70-6
分子式: C10H18O
分子量: 154.25
中文名稱: 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
芳樟醇
沉香醇
里那醇
芫荽醇
沉香油醇
伽羅木醇
胡荽醇
3,7-二甲基辛二烯-[1,6]-醇-[3]
英文名稱: 3,7-Dimethyl-1,6-octadien-3-ol
Linalool
6-Octadien-3-ol, 3,7-dimethyl-1
性狀描述:濃青帶甜的木青氣息,似玫瑰木。既有紫丁香、鈴蘭與玫瑰的花香,又有木香、果香氣息。香氣柔和,輕揚透發,不甚持久。植物的綠萼青蒂常含有此類清香。左旋偏甜,右旋偏清,主要用其清香,因此右旋香氣較好。不同來源的芳樟醇香氣有較大差異,天然芳樟醇清香透發,但往往不是單一香氣;合成芳樟醇香氣一般較為純和。
芳樟醇為天然芳樟油、伽羅木油、玫瑰木油等的主成分,并均為左旋異構體;存在于胡荽子油、香紫菌油等中的則均為右旋異構體: 右旋體[126-90-9]沸點198-200℃,相對密度 0.8733(20℃),旋光率 +19.3(20℃) ,左旋體[126-91-0]沸點198℃,相對密度 0.8622(20℃),旋光率 -20.1(20℃)。芳樟醇為無色液體。.能與乙醇、乙醚混溶,不溶于水和甘油。溶易發生異構化,但在堿中比較穩定,閃點76℃。
用途: 一種重要的香料,是各種人造精油的調合原料,也大量用于制造芳樟醇的各種酯。芳樟醇及基酯類的香水等化妝品配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芳樟醇經氧化生成檸檬醛,也可用于合成其他許多香料。
香料
在全世界每年排出的最常用和用量最大的香料中,芳樟醇幾乎年年排在首位,可以說沒有一瓶香水里面不含芳樟醇,沒有一塊香皂不用芳樟醇的。這并不奇怪,因為差不多所有的天然植物香料里面都有芳樟醇的“影子”,從99%到痕跡量的存在。
含量較大的有芳樟葉油、芳樟油、伽羅木油、玫瑰木油、芫荽子油、白蘭葉油、薰衣草油、玳玳葉油、香檸檬油、香紫蘇油及眾多的花(茉莉花、玫瑰花、玳玳花、橙花、依蘭依蘭花等)油。在綠茶的香成分里,芳樟醇也排在第一位。當今人們崇尚大自然,芳樟醇的香氣大行其道。誠然,在香精里面檢測出芳樟醇,并不代表調香師在里面加入了單體芳樟醇,經常是由于香精里面有天然香料,芳樟醇本來就是這些天然香料的一個成分。
芳樟醇本身的香氣頗佳,沸點又比較低,在樸卻的香料分類法里,芳樟醇屬于“頭香香料”,當調香師試配一個香精的過程中覺得它“沉悶”、“不透發”時,第一個想到的是“加點芳樟醇”,所以每一個調香師的架子上,芳樟醇都是排在顯要位置上的。
常用于合成香精、香料行業(FEMA 2635),同時也是合成異植物醇、VE、VK的原料。
除臭劑
專利中報導一方劑:將硬脂肪酸鋁、液體石臘、二苯醚和芳樟醇制成具有揮發性的固態空氣凈化劑。其凈化作用是基于芳樟醇和空氣中有臭味的物質結合,從而能消除室內的不舒適氣味,其效力可保持三個月以上。
芳樟醇對于令人作嘔的硫化烴、大蒜制劑等,以及多硫化物有很強的掩蓋不良氣味能力。
除此,對于排泄物,特別是人、畜糞便的除臭,芳樟醇是這些除臭劑配方中主要的組成部分。
抗齲齒劑
實驗表明以0。1%濃度的芳樟醇加入含有2%的蔗糖培養基中,能100%抑制鏈球突變菌將蔗糖轉變為葡萄聚糖,防止齒斑的生成。
另有報導,在牙粉中添加萜烯醇有機化合物,可使牙粉中的葡聚糖酶保持穩定,能有效防止齒斑。
殺蟲劑
(1)對蚊子、蒼蠅等作用:將含有2%醋酸芳樟酯臭氧化物和98%的礦物油組成的藥液涂抹在皮膚上,可以起到驅除蚊子、蒼蠅的作用。和其他中藥香料成份配合,還能做為蟑螂、螞蟻、虱子等的驅避劑。也能在紡織材料中用上,以驅除害蟲。
通過實驗還發現含有芳樟醇的食物能顯著降低家蠅的覓食和產卵,原因在于蠅蛆必須寄生在富有微生物的機體上才能發育,因此懷孕的雌蠅會覺察到并避開含有強力抗菌功能的芳樟醇物質上產卵。
(2)殺螨劑:芳樟醇具有殺螨的能力,對其幼蟲、成蟲都有效,有報告稱,對Tyrophagus longior一種貯存食物中的螨蟲進行抗螨蟲活性試驗。另有資料報導,由芳樟醇等20多種揮發油成份組成的配方對皮膚螨屬和食用酪粉屬的螨屬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催化作用
樟醇另一特點,會在微生物的催化下發生生物轉化(Biotransfor)。例如在黑曲霉的催化作用下(R)-(-)-芳樟醇會產生生物轉變而生成反式呋喃型和反式吡喃型氧化芳樟醇
2-5高催化活性的色素會將芳樟醇催化分解,其分解產物又會因色素的性能而異。經鑒定分解的產物有脫氫的芳樟醇,例如月桂烯、羅勒烯、別羅勒烯等及環狀產物,例如檸檬烯、異松油烯、α-松油烯等,而這些色素中具有較高活性的則產生-傘花烴,它是某些含有色素的化妝品產生不良氣味的主要原因。從接觸過的調香師言談中,尚未對此特點引起足夠的認識。
去氫芳樟醇是由于色素的酸性位置(Acidic Site)上形成的碳離子中間體(Carbonic ion intermediate)所造成,成環產物則在烯丙基重排之后生成。
抗菌作用
芳樟醇等萜烯類化合物,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腸炎膜桿菌、葡萄球菌、釀酒酵母菌、白色含球菌、黑曲霉菌、瓊脂等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有報告指出,芳樟醇的抗菌效果是苯酚的五倍,與香茅醇有相似的抗菌功效。用于治療痤瘡是基于它對丙酸菌有抗菌活性。芳樟醇對漆樹酸的抗鏈球突變菌有協同增效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每天喂服一毫克芳樟醇的ES4病毒感染的小雞,可延長生命50-80%。
另有報告稱,將臭氧(O3)通過萜烯,生成的萜烯臭氧化物可用于治療炎癥、腫瘤、微生物感染和燒傷等。
將臭氧通過芳樟醇制成芳樟醇臭氧化物,在試管中顯示出對大腸桿菌的抑制活性。
鎮靜作用
國外民間自古以來就將含有芳樟醇的揮發油或植物作為催眠和鎮靜劑加以使用的報導。
但是,萜烯醇類中只有叔甲基醇類的芳樟醇和α-萜烯醇才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將芳樟醇給予實驗模型的小白鼠喂藥,以評價芳樟醇的直接精神藥理作用,結果表明,對中樞神經系統,包括睡眠、抗驚橛、降體溫,有隨著劑量而增強的現象。將(RS)-(±)芳樟醇,(R)-(-)芳樟醇和(S)-(+)芳樟醇給人體吸入,在精神工作、體力運動、和聲間訊號的條件下,作額面腦電圖記錄和評分,測定生理學瓜,結果表明,左旋體、消旋體的鎮靜作用明顯,而右旋體則相反。
其他用途
(1)改善脂肪品質:日本曾有過報導,含有微量芳樟醇、醋酸芳樟酯的油脂中,可延長在高于100℃加熱時間不變,其氣味經長時間油炸后與未加的對照組對比要好。如果芳樟醇的一些衍生化合物和維生素E配合使用,對豬油、棕櫚油等油脂有令人矚目的協同抗氧化功效。
(2)對泡沫能起穩定作用:在含有非離子或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噴霧型的水性清潔劑中加入少量的芳樟醇,能有效地增加泡沫的穩定性。
(3)以茶為基質的芳香飲料:根據資料分析,茶葉(綠茶)的香氣成份中芳樟醇的相對含量達到19。88%是最重要的香氣組分之一。有專利介紹,將茶葉250克加水提取,并稀釋至10升,加入微量氨茴酸甲酯芳樟醇等香料,經評定,茶香比未處理的茶,其香味得到加強。
(4)防霉劑:芳樟醇及其醋酸酯能抑制真菌孢子或菌絲體的生長,可用于真菌感染或其他抗真菌原料合用作為防霉劑。
(5)動物驅避劑:將芳樟醇、香葉醇、苯乙醇等配合而成的香精對麻雀、烏鴉、鴿子等鳥類有很好的驅避效果。
(6)在日化產品不良氣味掩蔽劑:在煤油中添加1-5%的芳樟醇及其酯類,可作為燃燒用途煤油的除臭劑。
含有蛋白酶的洗滌劑中加入0。01-2%的芳樟醇可掩蓋酶制劑的不良氣味。同樣,用在含酶的漂白劑,可使經漂白后的紡織物具有很好的香味。
在紡織品軟化劑中加入芳樟醇等萜烯類精油,也能達到掩蓋不良氣味的目的。
永久性卷發劑的藥液中加入1%的芳樟醇或芳樟精油,可以去除頭發上因卷發劑殘留的不良氣味。
相關標準:
NF T75-244-1992 香精油.羅勒油,芳樟醇型(爪哇羅勒島) (Essential oils. Oil of basil, linalol type ({Ocimum} basilicium L.).)
QB/T 2240-2010 芳樟醇(單離) Linalool (Isolate)
QB/T 4248-2011 氧化芳樟醇(呋喃型) Linalool oxide(furan type)
QB/T 4806-2015 香料 四氫芳樟醇 Fragrance—Tetrahydrolinalool
相關產品: 氨甲苯酸、 芳樟醇
參考文獻:
1 芳樟醇中樟腦含量的色譜法測定 龔秀敏;沈健 香料與香精 1984 (3),37-39
2 芳樟醇全合成的新方法 劉鑄晉;陳周甲;丁維鈺;方躍 化學學報 1985 (11),1068-1072
3 天然樟腦和芳樟醇的新資源植物 易元芬 植物學報 1987 (5),541-548 ;圖3表3參18
4 芳樟醇的合成 鄭其煌;陳馨娥 廣東化工 1990 (3),14-17
5 含硫香料: 硫代芳樟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崔建國;盧軍;黃初升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1996 (1),10-13
6 GC法測定芫荽子揮發油中芳樟醇含量 曾元兒;林勵;王木森 藥物分析雜志 1996 (6),404-405 ;圖1表1參2
7 由芳樟醇提取β-胡蘿卜的可能性 李世業 安徽化工 1997 (4),18-19
8 含硫香料---硫代香茅醇、硫代芳樟醇的合成研究 陳振鋒;王修建;梁宏;盧軍 廣西化工 1998 (1),11-15
9 一種二氫芳樟醇的制備方法 賈衛民;張秀峰;汪惠民 中國專利 1998 專利號:CN-1203217
10 毛細管柱氣相色譜法分析芳油中芳樟醇及其雜質 梁鳴;翁若榮;馮勁華;蔡春平 香料香精化妝品 2001 (6),12-15,6
11 脫氧芳樟醇制備β-紫羅蘭酮的研究進展 沈(上曰下文);蔣淇忠;馬紫峰;葉偉東;呂志強 化學世界 2002 (3),161-164;參37
12 脫氫芳樟醇合成檸檬醛 蔣淇忠;徐俊;馬紫峰;方能虎;葉偉東;呂志強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2002 (2),185-188;參5
13 連續加壓炔化反應合成脫氫芳樟醇 翁羽飛;郭世卓;蔡仁昌;郝剛;奚軍 精細化工 2002 (5),297-299;參11
14 氣相色譜法分析芳樟醇合成工藝中的樣品 劉文青;冷志光 色譜 2003 (4),424-426;參4
15 由芳樟醇合成乙酸芳樟酯的研究進展 劉亞濤;朱志慶;呂自紅 化學世界 2003 (6),327-331;參12
16 Pb、Bi改性Pd催化劑合成芳樟醇 翁羽飛;郭世卓;楊忠保;奚軍;丁仙華;殷慧 精細化工 2003 (8),481-482,508;參5
17 芳樟醇與乙酸酐酯化反應動力學研究 郭誼;周新;郭世卓;蔡也夫 精細化工中間體 2003 (4),12-15;參5
18 氣相色譜法測定崗松油中芳樟醇的含量 梁凱妮;劉布鳴;林宵 藥物分析雜志 2006 (2),242-243
19 氣相色譜法測定千年健中芳樟醇的含量 王方敏;毛秀紅;季申 中成藥 2006 (7),1019-1020
20 Raney-Ni催化劑上去氫芳樟醇催化加氫反應動力學 施介華;張謙;石程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 2006 (6),606-610
21 均勻設計法研究左旋芳樟醇-β-環糊精包合物的制備工藝 趙星華;盛家榮 日用化學工業 2007 (2),97-98,127
22 二聚脫氫芳樟醇堿分解反應制備6-甲基-5-庚烯-2-酮 翁羽飛;郭世卓;丁仙華;王帥;奚軍 精細化工 2008 (6),606-609
23 脫氫芳樟醇催化合成檸檬醛 曹正芳;浦偉光;趙平 石油化工 2008 (4),364-367
24 廣西芳樟醇型樟樹枝葉含油率及其主要成分含量的變異研究 莫建光;楊益林;黃志標;謝一興;盧安根;勞燕文;周翔;吳幼眉$D潘艷坤$E覃子海 林產化學與工業 2010 (2),72-76
25 磷酸二氫鈉催化芳樟醇合成香葉基丙酮的研究 楊海寬;吳志平;李湘洲;楊國恩;孟維 日用化學工業 2010 (4),266-269
26 氣相色譜法測定山蠟梅葉中桉油精和芳樟醇 魏惠珍;饒毅;陳燕軍;夏川川;馮育林;張小娟;楊世林 中草藥 2010 (7),1190-1192
27 GC法測定地楓皮中芳樟醇 黃捷 中草藥 2010 (7),1192-1194
28 去氫芳樟醇加氫催化劑的制備與活性評價 常慧;湯育娟;趙劍萍;夏蓉暉;曹強 化工進展 2009 (6),958-961
29 芳樟醇減壓精餾殘液合成四氫芳樟醇工藝 翁羽飛;郭世卓;朱瑤潔;孫超;王雅輝;奚軍 化工進展 2010 (5),8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