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作用及臨床對策
硝普鈉在體內與氧合血紅蛋白反應生成高鐵血紅蛋白,釋放氰化物陰離子。這些離子有三種代謝途徑:1. 它們可能再次與高鐵血紅蛋白發生反應,形成氰化高鐵血紅蛋白并在紅細胞中積累;2. 它們可能被運送到肝臟,與硫代硫酸鹽和鈷胺素發生反應,形成硫氰酸鹽,并在腎臟中排泄;3. 它們可能與組織細胞色素氧化酶結合,抑制氧化磷酸化。
硝普鈉對腦內皮細胞、肝細胞、神經細胞有毒性,能產生活性氧并誘導細胞凋亡。據估計,成年人可以解毒50毫克的硝普鈉,但輸入速度高于2微克/公斤/分鐘可能導致有毒氰化物積累。
血清氰化物濃度與氰化物毒性密切相關,乳酸濃度升高可作為患者氰化物中毒的標記,它們可以用來支持診斷氰化物中毒。不幸的是,許多氰化物中毒的臨床癥狀,如躁動、心煩意亂和竇性心動過速很難在手術中評估,從而導致誤診。
解毒劑
對硝普鈉的代謝途徑和氰化物毒性機制的了解,促使人們研究可能預防或逆轉這一過程的藥物。Reade等人發現硫代硫酸鈉和羥鈷胺素在逆轉氰化物中毒方面有效,而且沒有顯著的副作用。這些藥物通過增加血清中通常存在的硫代硫酸鹽或羥鈷胺底物來緩沖不斷升高的氰化物濃度,減少其與線粒體細胞色素的反應。硫代硫酸鹽解毒劑依賴于硫氰酸酶催化氰化物轉化為毒性較小的硫氰酸鹽。然而,由于這種酶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和紅細胞中,像大腦和心臟這樣的重要組織仍然不受保護。羥鈷胺類療法的原理是結合和捕獲氰化物陰離子,如氰鈷胺素,它會隨尿液排出,但臨床結果不一。目前,只有硫代硫酸鈉和亞硝酸鈉的混合物被FDA批準用于治療氰化物中毒。